8億用戶的智能診療革命:螞蟻用AI重構“機構—醫生—患者”全鏈路
-
收藏
0
文(林嵐)
當百億診療數據可“一鍵調用”,AI醫療的理想似乎已照進現實。
3月21日,螞蟻集團聯手阿里云、華為醫療衛生軍團等,推出“螞蟻醫療大模型一體機”全棧解決方案。醫療機構僅需一鍵接入,即可調用DeepSeek R1/V3、Qwen、螞蟻百靈等多個主流大模型,又可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診療過程全程可溯源。
目前,已有杭州市醫保局、寧波市鄞州區衛健委、北京中醫醫院等7家醫療機構接入合作。
- 風口之下,劍指醫療
螞蟻集團已將醫療列為AI戰略的三大主陣地之一。螞蟻集團董事長、首席執行官井賢棟曾在202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指出,醫療健康的需求高度個性化,對此AI將大有可為。
螞蟻集團總裁韓歆毅則在2025年好大夫峰會上表示,螞蟻集團的愿景之一是讓老百姓看病就醫變得更加簡單。
堅定入局的背后,是螞蟻集團對AI醫療未來發展的強大信心。
有“女版巴菲特”之稱的知名投資人木頭姐(Cathy Wood)曾斷言,醫療保健是最被低估的AI應用。根據她麾下機構發布的投資界重要報告《Big Ideas 2025》預測,人工智能將重塑診斷治療、藥物研發等醫學環節,并在五年后將業內的多項數據提升幾個數量級。
例如,將使DNA等生物信息的讀取成本降低100倍、寫入成本降低1000倍,將使癌癥篩查的效率提高20倍、市場規模擴大10倍,使藥物開發成本降低4倍、研發回報提高5倍……
其他相關報告也彰顯了AI醫療的勢不可擋。
根據甲子光年發布的《中國AI醫療產業研究報告》,2023年中國AI醫療行業規模已達到973億元,其預計到2028年將進一步增長至1598億元,2022-2028年間的年復合增長率為10.5%。
部分細分領域的增速可能更為顯著。MedMarket Insights預測,全球AI制藥行業2031年市場規模可達到85.02億美元,2022-2031年復合增長率約為27.2%。而據億歐智庫統計,2023年中國AI醫學影像市場規模為24億元,預計2030年將達到137.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33.8%。
- AI醫療“全家桶”
目前,螞蟻集團已打造了AI醫療領域的“全家桶”——以醫療大模型為核心,形成了“醫療機構—醫生—患者”的三維服務體系,打通了從診療、服務到健康管理的閉環。
在醫療機構側,除大模型一體機外,螞蟻集團也在應用層助力醫療機構創新。
面向衛健機構,螞蟻與浙江衛健委合作了國內首款省級AI健康應用“安診兒”。安診兒的服務貫穿診前、診中、診后,覆蓋掛號、咨詢、用藥、健康科普等環節,未來每個環節都會有專業的智能體服務。
面向醫保部門,螞蟻助力杭州醫保局打造AI醫保助手“依保兒”。目前湖北、天津、上海等地醫保局也通過螞蟻AI實現了醫保智能化。
面向民營醫療機構,螞蟻已經與迪安診斷等多家頭部機構建立了AI檢查檢驗報告生成等合作。
在醫生側,螞蟻集團加快了AI醫生系列助手的開發,以期更好地服務好大夫平臺的29萬注冊醫生。在此前發布的“AI病歷助手”、“AI科普助手”基礎上,螞蟻最近推出“AI科研助手”,全面助力醫生的醫、教、研工作。
據介紹,“AI科研助手”深度融合了DeepSeek,在學術研究方面可顯著提升文獻檢索效率,在臨床決策場景中生成結構化鑒別診斷建議,并提供權威文獻依據與分級診療路徑推薦。
在患者側,螞蟻集團于去年9月推出了“AI健康管家”,面向用戶提供找醫生、讀報告、陪看診、問醫保等服務。數據顯示,半年多來,該產品已服務近4000萬用戶。
為進一步優化用戶體驗,“AI健康管家”問答新增支持深度思考模式、智能思考模式,匹配用戶不同對話需求。同時,新增健康自測、體檢報告解讀等實用功能。
- 困局與破局
盡管AI醫療的發展如火如荼,卻也面臨著不少挑戰。
首當其沖的是數據短缺。實際上,醫療數據的絕對數量不少。根據國家衛健委的數據,2023全國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達96億,由此產生的醫療數據預計超過百億條。
但是,各家醫院數據標準不統一,質量參差不齊,還有不少存在錯漏、不完整等問題。
“每個病人是什么癥狀、做了什么檢查、病情的發展過程等等,很多醫生都寫不清楚。有時候醫生自己都看不懂,更何況AI。”北京市海淀醫院院長張福春直言,醫生病歷書寫方式不一致是醫療數據質量不高的原因之一,一直以來書寫完整病歷并沒有全國性的統一標準。
同時,數據孤島也是一大問題。哈佛大學教授、清華大學統計學研究中心榮譽主任劉軍認為,多數醫院的數據系統相互孤立,無法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導致難以提供AI訓練所需的海量數據。
此外,鑒于大量醫療數據以文本、影像、圖像等非結構化的形式被存儲,對這類數據進行有效整合也并非易事。
而就醫的過程往往充斥著患者個人的難言之隱,由此帶來的隱私保護問題也不可忽視。
“醫療數據涉及患者的個人隱私,我們向企業開放數據會非常謹慎,有時候甚至不敢和企業合作。”寧波市鄞州人民醫院醫共體東部新城分院院長任柳芬坦言。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地壇醫院感染管理處處長盧聯合也認為,醫療數據的敏感性和隱私需求,使得數據共享及使用變得更為復雜。
同時,如何提升AI醫療應用的可靠性,也是一大難題。多位專家曾提及,對于AI等新興技術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需慎之又慎。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張鈸曾表示,人工智能在醫療應用上還存在“四不風險”——不安全、不可信、不可靠和不可擴。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醫學數據科學中心主任李棟也認為,目前AI還較難基于臨床經驗形成專業清晰的診療邏輯,達到資深臨床醫生的診斷水平
面對以上挑戰,螞蟻集團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實際上,螞蟻進入醫療領域已有10年,已服務超3600家醫院、超8億用戶,是目前國內最大一站式醫療健康服務平臺;在長時間、廣范圍服務中沉淀下的數據與能力,為“解題”提供了支持。
針對AI醫療的數據困局,螞蟻推出的"支付寶多模態醫療大模型“,整合了包含報告、影像、藥品等百億級中英文圖文、千億級醫療文本語料及千萬級高質量醫療知識圖譜,其專業醫學知識在中文醫療LLM評估榜PromptCBLUE上位列A榜首位。同時,全棧自研醫療多模態結構,增強了對影像、圖像等非結構化信息的消納能力。
隱私難題則被2024年9月發布的“隱語密算云”系列產品化解。通過端云協同提供包括密態托管、密態研發、密態計算等能力,該產品助力構建跨云跨端的數據可信流通網絡,目前已經落地醫療領域。
在增強可靠性方面,螞蟻與大量行業技術專家共創,提出了FoE專家級決策框架(Framework of Experts)。目前已構建了醫療領域的相應框架,讓智能體得以借鑒人類醫學專家的思考方式,讓推理和決策過程更加專業。井賢棟認為,嚴謹產業中存在大量的專業決策框架及公認的行業最佳實踐,大模型要達到專業水準,必須謙虛地向專家學習。
2025年以來,AI醫療的發展進程明顯加快:2月13日,北京兒童醫院宣布,全國首個“專家型AI兒科醫生“正式參與多學科臨床會診;2月16日,北京協和醫院與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共同研發的“協和·太初”罕見病大模型進入臨床應用;2月18日,上海瑞金醫院聯手華為發布了瑞智病理大模型RuiPath,致力于全流程數字化病理診斷。此外,據不完全統計,春節后的兩三周時間里,就有至少有92家中國醫院官宣或被報道接入了DeepSeek。
從掛號問診到健康管理,從基層診所到頂級醫院,越來越多的AI醫療實踐正在編織一張覆蓋全民的健康防護網。
當AI能讀懂CT片的每一處陰影,能記住患者的每一段過敏史,能預判疾病的發展軌跡,醫療的溫度與科技的力量,終將在數據云端交匯成守護生命的星光。
猜你喜歡
螞蟻集團發布2024年消費者權益保護年報:金融普惠教育系列行動覆蓋1.2億人次
2月13日,螞蟻集團在官網發布《2024年消費者權益保護年報》。螞蟻集團捐贈 500 萬元,馳援西藏日喀則地震災區
螞蟻集團決定,在上海市援藏干部聯絡組指導下,通過螞蟻公益基金會向日喀則災區捐贈 500 萬元,用于受災地區的救援安置和災后重建工作。
派財經
共987篇文章
聚焦數字經濟融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