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行2024年業績領跑同業背后:縣域金融正從“戰略支點”成長為“增長引擎”
-
收藏
0
出品|WEMONEY研究室
文|劉雙霞
縣域金融正從“政策任務”轉變為銀行業“新增長極”。
我們來看數據:
從市場環境來看,縣域用戶消費潛力釋放,推動零售貸款業務增長;縣域財富管理需求崛起,以“縣城貴婦”為代表的高凈值客群推動理財、保險代銷等業務增量。
而大行服務下沉讓縣域金融市場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充分競爭態勢。當前,縣域金融形成"大行掐尖、城商下鄉、農商守攻、村行補缺"的競爭新生態。
透過銀行2024年財報,我們看到一個關鍵趨勢:縣域正在成為政策導向、市場機制、技術革命的交匯點。
當城市金融陷入同質化競爭時,縣域市場憑借差異化的產業形態、未被充分開發的要素資源、以及國家戰略的強力托底,正在重構金融業的估值邏輯。但真正的考驗在于,如何將政策紅利轉化為內生能力——這需要金融機構既做“國家戰略執行者”,又做“商業邏輯創新者”,更要做“技術革命領跑者”。
以下我們以農行為例展開探討。
01縣域金融:從“戰略支點”到“增長引擎”
在2025年金融業增速放緩的背景下,農業銀行以縣域金融為支點,掀起一場城鄉價值重構的行業敘事。
2024年,農業銀行營收和凈利潤增速均領跑同業。全年實現凈利潤2827億元,同比增長4.8%;營業收入7114億元,同比增長2.3%。
當多數銀行困于息差收窄與資產荒時,農行卻在縣域市場構建起競爭壁壘。翻開農業銀行2024年財報,縣域金融的權重已從戰略布局轉化為實打實的業績支撐。

數據顯示,2024年末,農行縣域貸款余額達9.85萬億元,占全行境內貸款比重首超40%,增速12.3%,遠超行業平均水平。2024年,農行從縣域金融獲得3492.18億元收入,增長5.4%,占比提升至49.1%。

在縣域金融這片被視作“收入洼地”的市場,農行選擇了一條重投入、長周期的道路。5.5萬名縣域客戶經理辛勤奔走在鄉村一線,在4萬多個行政村聘任“金融村主任”,深度嵌入基層治理網絡,將金融服務從“最后一公里”縮短至“最后一百米”。
這種“毛細血管式”的滲透力,讓農行在糧食安全、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國家戰略中扮演關鍵角色——糧食全產業鏈貸款突破1萬億元,支持超1500萬畝農田升級;出臺“高標準農田貸”服務方案,貸款余額243億元,累計支持建設高標準農田超1500萬畝。專屬新產品“糧農e貸”余額972億元,新增707億元。
02科技賦能:從“鐵軍下鄉”到“數字下鄉”
在過去,縣域數字技術應用滯后、信用體系不完善,嚴重制約了縣域金融的發展。但隨著數字化轉型加速,縣域金融基礎設施正迎來變革。
農行通過持續推進農戶信息建檔、信用村信用戶建設,推廣“惠農e貸”、“惠農網貸”、“富民貸”等特色產品,擴大涉農小微企業、農戶服務覆蓋面。
從數據來看,截至2024年末,農行掌上銀行月活躍客戶數(MAU)超2.5億戶,其中,掌銀鄉村版月活躍客戶數突破4800萬戶。其針對農村地區和涉農經營主體的貸款產品“惠農e貸”余額1.49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4,087億元,增長37.7%。此外,農行深化智慧政務服務,推進政務服務向縣域基層延伸,自主研發的“智縣”平臺已在31省(自治區、直轄市)650縣上線使用,助力縣域政府履職效能提升、營商環境優化、公共服務供給。
數字化不是工具的堆砌,而是服務生態的重構。
農行打造的數字鄉村平臺“農銀惠農云”聚焦數字鄉村重點領域,打造糧食安全、智慧農業、數字治理、數字富民、數字惠民、美麗(綠色)鄉村等六大涉農場景體系。秉持開放合作理念,積極構建涉農場景合作生態。截至2024年末,“農銀惠農云”平臺已入駐機構26.4萬個,覆蓋2,657個縣(區),服務客戶超650萬。這種“產業賦能+金融嵌入”的模式,讓農行擺脫了傳統存貸匯的競爭紅海。
根據農行發布的《中國農業銀行“人工智能+”創新實施綱要》顯示,到2025年底,實現全行“AI+”規?;瘧?,構建完備的AI應用能力體系;到2027年中,基本建成八大智慧領域,實現全行“AI+”廣泛應用,AI創新實踐同業領先;到2029年底,實現全行“AI+”應用廣度深度的大拓展,助力銀行業智能化及國內AI產業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03未來之戰:在政策與市場的平衡木上前行
不可忽視的是,縣域金融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如風險管控難度大、盈利壓力大、同質化競爭激烈、數字化基礎薄弱、對政策依賴程度高、人才短缺以及產業支撐不足等。從農行財報中,也能看到縣域金融業務面臨的壓力。2024年,農行縣域金融的貸款平均收益率從上年的3.89%降至3.54%,貸款撥備率從4.4%降至4.1%。
不過,縣域金融也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農行副行長孟范君在業績發布會上分享了自己的洞察:
一是新型客群的不斷成熟,農村電商直播、生態旅游、農事體驗等新業態層出不窮,農業銀行有更多機會與縣域鄉村新主體新業態相伴成長。
二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壯大,包括特別國債、地方債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等金融需求納入重點投向,未來農業銀行服務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將是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三是“兩新”等政策暖風的頻吹,縣域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鄉村旅游等消費潛能被進一步激發,“三農”縣域金融市場需求未來可期。
農行行長王志恒在業績會上明確,將聚焦“縣域擴面、消費提質、綠色擴容”三大方向,目標貸款增速維持10%以上,并計劃新增綠色信貸超1萬億元,推動光伏農業、農村污水處理等創新融資。例如,在光伏農業領域,農行擬推出“農光互補”專項貸款,通過“光伏發電收益+農業經營現金流”雙重還款來源設計,降低融資風險。
這種結構化調整的背后,是對縣域產業升級的前瞻布局—當傳統種養殖業增長見頂,新能源、智慧農業等賽道正成為新的價值錨點。
農行的發展實踐表明,對于縣域金融,單純依靠政策紅利或技術投入難以破局,需通過差異化風控模型、產業生態融合、治理機制創新等系統性方案應對挑戰。縣域金融發展的方向,并非機械復制城市金融模式,而在于探索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產業協同共生的新型發展范式。
未來,縣域金融能否從“政策風口”走向“成熟市場”,關鍵在于機構能否在服務國家戰略與市場化生存之間找到動態平衡點。
猜你喜歡
興業消費金融2024年核心業務指標全面收縮,仍需平衡規模與質量
興業消費金融2024年總資產達821億元,貸款余額819.4億元